答:
“诚”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。理解“诚”的含义,要抓住三个关键词:真、实、忠。
真,是指心意真诚,真实诚恳,不诡诈,不虚假。如“诚朴、诚挚、赤诚、虔诚、热诚、至诚”的“诚”和“诚恳、诚聘、诚邀、诚招”中的“诚”,都是这个意思。俗话说“断木用胶粘,人心以诚连”,可见心意的真诚十分重要。三国时期刘备屈尊三顾茅庐,终于邀请到诸葛亮出山辅佐帝业,也是刘备的“诚心诚意”起到了关键的作用。成语“诚之所至,金石为开”,佛教中有“心诚则灵”,说的都是“真诚”的奇妙效能。
实,是指诚实无欺,包括不欺人,也包括不自欺。《韩非子?外储说左上》记载了春秋末年的思想家、教育家曾子坚持要兑现妻子在哄孩子时随便许诺的一句戏言的故事,他认为父母应该为孩子做诚实的榜样,绝不能骗孩子。《论语?子路篇》说,孔子的学生樊迟请求学种庄稼,孔子说:“我不如老农民。”请求学种菜蔬,孔子说:“我不如老菜农。”体现了孔子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”的诚实思想。
当今社会各界大力提倡的“诚信”,就是“诚实守信”的意思。《史记?商君列传》记载,政治家商鞅为取信于民,推行变法,颁布公告:有将国都南门的大木柱移到北门的,给五十金。有一人试着做了,商鞅果然爽快地给了五十金。此举为商鞅赢得了诚信,于是令行禁止,为秦国的强大做出了巨大贡献。《史记?周本纪》中则记载了周幽王“烽火戏诸侯”的闹剧:为博得美女褒姒一笑,竟下令点起作为外敌入侵报警信号的烽火,使各路前来保护周王的诸侯白跑了一趟;后来外敌真的入侵了,烽火却没有用了,于是身死国亡,为失去诚信付出了无法挽回的代价
忠,是指忠诚,对国家、人民、事业、领导、朋友等尽心尽力。“竭诚服务”就是“竭尽忠诚、全心全意服务”的意思。
中国古代经典中有不少关于“诚”的论述。《大学》将“诚意”(使心志真诚)作为儒家教育的八个追求之一,即“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(格:推究。齐、平:治)。《中庸》更是花了约一半的篇幅论“诚”,认为“诚”应“择善而固执之”,“诚”起着化生万物的作用:“诚者,物之终始,不诚无物。”
“诚”还有“实在、确实”的意思,如“诚然”的“诚”。成语“诚惶诚恐”本是封建时代奏章中的套话,表示惶恐不安,后用以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。白莽(殷夫)译,匈牙利爱国革命诗人裴多菲《自由与爱情》诗:“爱情诚可贵,自由价更高。若为自由故,二者皆可抛。”其中的“诚”正是此义。
(人民教育出版社辞书编辑室 谢仁友)